矿泉水的商战 - 恒大冰泉vs农夫山泉

广州恒大夺取亚冠,全国球迷沸腾的时候,恒大集团顺势高调推出了恒大冰泉。恒大足球的高光映衬再加上铺天盖地的广告攻势,让恒大冰泉一时间风光无二,吸引了全国民众的注意;也搅动了沉寂已久的矿泉水市场,把这个远离商业热点的行业带回了风口浪尖上。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个机会,让我可以从头观察一个拥有大量资源的巨头如何进攻已经被另一个巨头(农夫山泉)把持的传统市场。

先简单回顾一下农夫山泉的发展史。这个历史现在看来经典到可以写入教科书。

农夫山泉创立于1997年,当时国内几乎还不存在矿泉水市场,大众对矿泉水认知为零。农夫山泉面临的问题不仅仅是如何推广自己的品牌,更重要的是如何让大众接受矿泉水这个全新的品类。

当时饮用水市场的主导品类是“纯净水”,市场的领先者是娃哈哈和乐百氏,都是非常强大的对手。纯净水的特点:它是尽量纯粹的h2o(我还记得有个27层过滤的广告)。

矿泉水作为一个全新的品类,想迅速被消费者认知,最经典的方法就是利用已有的品类来做对比。农夫山泉就是这么做的,它采取的战略是:以纯净水品类作类比,以纯净水最大的优点“纯净”作为攻击目标,站到纯净水的对立面上,来定位自己的矿泉水。

纯净水相比一般自来水的优点,是经过了人为过滤,杂质少,味道接近于无味。农夫山泉宣传的时候,完全反着来做,强调矿泉水天然(没有人为过滤),有点甜(有味道)。用“农夫山泉有点甜”作为广告语,简短上口,既包含了自己品牌的名字,又包含了产品区别于其他饮用水的最大特点,简直是中文广告语的典范(恐怕只有“怕上火喝王老吉”,“收礼就收脑白金”等少数几个广告语可以与它相提并论)。在价格上农夫山泉也和纯净水不相上下,摆明了就是要用矿泉水来进攻纯净水市场。

这个招数使出来,消费者是印象深刻了,但是纯净水市场的玩家着急了。纯净水和矿泉水的战争就此开始。这一段故事和本文主线无关,不详细说。从今天的结果来看,矿泉水赢得了大众的青睐,农夫山泉也随着矿泉水市场的扩大,慢慢做到了今天的程度。农夫山泉水源地不断增多,“有点甜”的口味难以保证。所以农夫山泉的广告语改称了“我们不生产水,我们是大自然的搬运工”。把味道的表述去掉,进一步强调自己的“天然”。

一般品牌经常更换广告语,有时拍一个广告就换一个,农夫山泉已经有超过15年的历史,前后却只强调了这两句。可以看出农夫山泉的团队非常清楚自己在做什么,也正是因为他们如此强调,农夫山泉“大自然搬运工”的广告才会如此深入人心。

从历史回到现在。现在矿泉水市场已经非常庞大,分化出了不同层次的细分市场。农夫山泉占据了市场最大的低端矿泉水市场,还有以昆仑山为代表的国产中端矿泉水市场,以及以依云为代表的国外高端矿泉水市场。昆仑山百岁山正在激战,国外进口的矿泉水种类也越来越多,但似乎少有人打算挑战农夫山泉的地位。

恒大冰泉就是在这种背景下出现的。它借着亚冠冠军在全国声势浩大的推出,暴露了这个挑战者的野心:它不仅仅是想从市场中分一杯羹,还想颠覆市场领先者的位置。

第一回合:“我们搬运的不是地表水”

恒大冰泉开始使用的战略,和农夫山泉曾经用来对付纯净水的战略是一样的:直接进攻对手无法放弃的核心优点。既然“大自然的搬运工”如此深入人心,那么进攻方式就针对它来展开。恒大冰泉的广告语“我们搬运的不是地表水”,“不是所有水都是好水”,每个人都可以看出来就是针对的农夫山泉。但农夫山泉进退两难:如果不采取措施,就只能看着对方踩着自己扩大地盘;对手没有说错什么,如果反应不合适的话又显得此地无银三百两。

第一回合,恒大冰泉战略正确,农夫山泉措手不及。

第二回合:错误的定价

恒大冰泉没开始卖,就已经占了先手,所有人都想看看恒大冰泉长什么样子。恒大集团的渠道能力很强,货也铺到各个网店中了。但人们第二天进入超市,傻眼了,发现恒大冰泉居然要卖4块多,这是在逗我?消费者就像正兴奋着却被浇了一头凉水,一下子就没了购买的欲望。

4块这个定价是错误的。不是因为恒大冰泉不值4块,而是因为它选择了农夫山泉这种低端矿泉水作为竞争对手,价格上却匹配的是中高端矿泉水。和农夫山泉打架的高端矿泉水?消费者心里根本没有这种东西的位置啊。这种问题,是战略与策略不一致。定价、宣传、产品等采用的策略,应该与战略是一致的。只有各方面一致的按照战略统一执行,才能发挥出战略的威力,占领消费者的心。如果各个策略各自为战、互相矛盾,没有统一的战略做指引,那只能是事倍功半。努力了半天,但是无法给消费者留下任何深刻印象。

相信农夫山泉看到这个价格的时候,一定松了口气。以为来了只老虎抢自己的地盘,但这只老虎只是嘴上喊着“我来了”,腿却拐到别的地方去了。这给农夫山泉留下了冷静应对的宝贵时间。

第二回合,恒大冰泉定价失误,农夫山泉酝酿反击。

第三回合:进退两难

上面说到,恒大冰泉的问题,是宣传策略和定价策略的矛盾。价格高端身段低端,哪边都不挨着。想要统一策略,要么走低端路线,降价和农夫山泉正面竞争;要么重做广告,把自己说的更高端。但是无论用哪种方法,前期巨大宣传在消费者心里形成的产品定位,已经难以扭转了——第一回合巨大投入取得的良好效果,反而束缚了品牌的进化。这又是另一个教训:在战略不清晰的时候引爆关注度,对品牌往往没有好处。

当然恒大还在努力,它先是决定走向高端:放弃了“我们搬运的不是地表水”的广告语,转而强调“一处水源供全球”,试图打造国际化的高端品牌形象。“一处水源供全球”这个广告语太空洞,普通消费者无法产生和生活相关的联想,恒大冰泉的销售难有起色。

最近又请金秀贤做代言,做“泡茶煮饭用恒大冰泉”的广告。这个点应该说不错,有成为一个全新市场的潜力(厨房用矿泉)。但是恒大冰泉如此快的多次转变定位,急功近利的否定几个月之前的自己,只会让消费者更加混乱。现在的状况下,无论做什么恐怕都已经迟了。恒大冰泉再已经失去了颠覆农夫山泉的机会。

相对的,我们再看看农夫山泉是怎么做的:

农夫山泉:一个你从来不知道的故事

在对手极富攻击性的表现面前,踏踏实实、按部就班、旁若无人的讲自己的故事,给人稳定、踏实、可靠的感觉。故事的最后再一次强调:我们不生产水,我们是大自然的搬运工。

和对手鲜明的对比:你越是攻击我的优点,我越要强调自己的优点;你不断变化,我始终坚持。当风波过后,对手的印象模糊了,我自己的概念反而更清晰,让消费者印象更深了。真是出色的回应!

在恒大冰泉采取第一次进攻的时候,我也曾想过如何我是农夫山泉的团队,我会如何回应。我确实没想到农夫山泉回应的这么漂亮,精彩的攻防战!

后记:

恒大冰泉和农夫山泉的战争已经尘埃落定。恒大冰泉曾经有非常好的机会,不过它错过了。如果恒大冰泉价格和农夫山泉一样,可以坚持最初的定位,可能瞬间就会占据10%到20%的市场。如果恒大冰泉一开始就定位成厨房用矿泉水,搭配合适的策略(不卖小瓶,加上计量等适合厨房场景产品设计),可能可以开创一个全新的广阔市场。

不过历史没法假设,恒大冰泉的闪击战来得快去得也快,不到一年的时间,它已经不被现在矿泉水市场上的主流玩家视为强劲对手了。当然,可能恒大不会死心,恒大冰泉还会一直存在,不过谁会在乎呢?

商业的结构

看了很多东西,自己也实践了一些东西,简单总结一下自己领悟的商业。

这是一套理解商业本质的方法论,是去掉各种表象后留下的骨骼。

在这里面一些东西是简单的,简单到如果没有足够知识的话无法产生任何有益的联想;也有一些东西是反直觉的,会让人直觉的认为“明明有很多不是这样啊”。以后可能我会进一步解释。

这个框架并不完整,有很多空缺和可以扩展的部分。尤其是渠道和商业模式,我还缺乏更深刻和系统的理解,需要继续学习。也并不一定正确,在更多知识和实践之后我也可能改变想法。不过我相信它已经比大多数商业评论和从业人员的理解更接近本质了。


1 基本框架

商业:通过满足客户的需要来赚钱。

营销:满足客户的需要(公司->客户)

品牌:让客户知道XX可以满足他的需要 (2 - 品牌)

产品

服务

宣传

等等

渠道:让客户获得XX

商业模式:赚钱(客户->公司)(3 - 商业模式)

两个基本的关键点:
1. 知道自己的客户是谁:做一个商业项目一定要首先想清楚自己的客户是谁,打算从谁身上赚钱。
2. 知道自己满足了客户的什么需要:知道了客户之后,要搞清楚自己究竟打算卖给客户什么。


2 品牌

品牌是一种营销的方法,是最主流的营销方法。

定位:定位是一种建立品牌的方法,就是让品牌在客户的心智中占据位置。

说明1:占据客户心智的不是产品,是品牌。产品只是品牌的载体。

a. 同一品类中的大部分产品本身的同质化程度太高,客户对产品本身的感知无法支撑客户心中明确的位置。

b. 产品本身甚至可以不满足客户需要。

说明2:是在客户的心智中占位,不是填补产品线/技术空白。

a. 公司对产品的理解和构建产品线的方式,往往与客户心智的结构相差太远。从公司自己的角度出发制造的品牌对用户往往毫无意义。

b. 同理,填新技术的坑也没用。技术先进程度和客户对品牌的认知程度之间存在巨大鸿沟。


3 商业模式

卖商品:直接通过商品换取客户的钱。卖多少商品,赚多少钱。

卖服务:把服务按照时间次数等分份,换取客户的钱。卖多少份,赚多少钱。

卖广告:把广告按照浏览方式,浏览人数等定价,换取客户的钱。(实际卖的是读者的注意力)

2014 读书记录

2014年1月到2015年一月之间读的书。


定位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421787/

认知与设计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792322/

索尼秘史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9912117/

商战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963140/

聚焦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95521/

投资最重要的事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0799082/

花花饭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829361/

MUJI 無印良品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341225/

思考的技术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5325852/

格调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858527/

金羊毛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433694/

未来闪影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885709/

人性分解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751065/

触发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4751042/

海伯利安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11600043/

品牌的起源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56743/

大设计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5776707/

天真的人类学家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6712255/  

毒笑小说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718973/ (重读)

黑笑小说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4213995/ (重读)

学习之道 http://book.douban.com/subject/2345548/

2013读书小结

2013读书记录:http://acsaga.com/2013-du-shu-ji-lu

过去一年读了16本书。除了1月的两本在实体店随便买来飞机上读的书不太靠谱以外,其他书都是很好的。(再一次证明了买书看书之前应该先到豆瓣上搜一下评价)

书籍主要包含了以下几类:

  • 公司相关(7本):《打造一家好公司(做最了不起的小企业)》,《打造Facebook:亲历Facebook爆发的5年》,《选择卓越》,《怪诞行为学:可预测的非理性》,《需求》,《硅谷商战》,《不懂带人,你就自己干到死》
  • 科学相关(5本):《复杂》,《隐秩序:适应性造就复杂性》,《莎士比亚、牛顿和贝多芬:不同的创造模式》,《复杂性一种哲学概观》,《地球上最伟大的表演》
  • 工作相关(2本):《Scalable and Modular Architecture for CSS》,《设计师要懂心理学》
  • 个人相关(2本):《身体使用手册》,《80/20法则 个人版》

当然还通过其他途径读了很多东西,不过这些书也可以大致反映出过去一年我关注的内容。2014年希望看更多的书,除了上述的这些分类,应该还会读更多家庭和健身相关的书籍。以应对越来越大的年纪和家庭角色上的转变:)

身体使用手册的总结

很久以前看的了,原理就不说了。可以实践的部分:

1. 各种维生素都很重要,要好好补充。

2. Omega-3脂肪酸对血管很好,可以好好补充。

3. 适度的锻炼很重要,每天至少要步行半小时。经常活动身体各处的肌肉,骨骼,关节。

小时候做过的梦

从记事开始,我就经常反复做几个梦,直到十几岁才渐渐不做了。这几个梦都很简单,但给当时的我带来了深深的恐惧,几乎每一次做都会惊醒,印象中没有一次会梦到结局。这么多年过去了,在这里记录一下。

A.

我是一个宇航员,和其他几个宇航员在宇宙飞船里。忽然广播里地面人员说我们要放弃这艘飞船了。紧接着飞船就开始不停的旋转,并飞向外太空。周围的氧气也不断减少,宇航员一个个窒息而死,我就在逐渐窒息和旋转中飘向更深的宇宙。

B.

我骑在一辆自行车上,在一个似乎没有尽头的直路上。自行车的速度忽然越来越快,我的脚也不由自主的越登越快,没有办法停下来或者减速。随着速度的增加我都能感觉到迎面的风也越来越大,心跳的越来越快。

C.

我在吃一根香蕉,香蕉似乎非常长,怎么吃都吃不完。我越吃越块,不停的把香蕉塞进嘴里,感到自己越来越撑,但是停不下来,只有一直吃。


说起来平平无奇,恐怖之处在于做梦的时候那种不停加速的感觉,每个梦都是似乎时间越来越快。开始的时候是正常速度,后来似乎就是在不停的快进。但是停不下来。直到我惊醒。

提高员工的幸福感

 接着几个月前的一篇公司的使命是什么,继续写写在这方面的想法。

既然公司的使命是让全体员工获得收益和成长,那么让员工更开心,更幸福,就是公司重要的任务之一了。

提高员工幸福感有多个方面:减少员工的压力;让员工更有自主性;增加透明度;让员工有目标,并且公司为员工的目标提供尽可能多的支持。

减少员工的压力:

人的压力来自多方面,经济压力,工作压力,父母朋友带来的压力等等。公司要尽可能的减轻员工的压力,让员工觉得轻松,这是幸福感的基础。
  • 经济压力:公司能为员工做的最直接也是最基本的就是让员工获得收入,应该至少达到同职位的中等水平,并且始终保留上升的空间。
  • 工作压力:处在压力之下确实有时能完成看似不可能的任务,但这种透支员工精神和体力的方法并非长久之计。长期处于重压状态会让人压抑,增加出错的可能,没有人愿意不开心的工作。更好的方法是通过各种手段减轻员工不可避免的压力,并且不给员工任何额外的压力,创造各种条件分摊压力。让员工可以以一种轻松愉悦的心态工作。愉快的状态会降低沟通成本,提高合作效率,增强凝聚力。
  • 父母朋友的压力:这方面的压力主要来自于对比。就算员工自己不和别人比,在生活中也总会遇到其他人拿你做比较,这种状况尤其是在中国是不可避免的。为了应对这种比较,公司需要让员工有炫耀的资本。让员工在周围的人开来,是在从事着一个让人羡慕的工作。这方面可以通过逢年过节发礼金、礼物;组织旅游;报销来回家的路费;多给员工提供假期,自由的上班时间等种种福利来实现。

让员工更有自主性:

公司应该雇佣聪明人,而聪明人都喜欢自己做决定。所以让员工尽可能的自己做决定,是让员工感觉幸福的好办法。
  • 不管理过程,粗放的管理结果,积极的管理方向:
    不管理过程:公司要給予每个人充分的信任,让员工在自己的职责范围内尽可能自由的做事。不干涉工作的过程,让员工自己把握。如果实在需要纠正,那么不光要指出问题,还要同时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
    粗放的管理结果:公司的业务发展是如此复杂,以至于难以精确的量化到每个人,每个点。如果过于重视局部的个人的结果,那就变成了机械的KPI导向,反而会让员工丧失积极性。所以对结果的管理不能太过于颗粒化,个人化,要看整体的综合的趋势,不要以局部的片面的指标来衡量。
    积极的管理方向:当然公司也不能什么都不管。公司最应该做的是指明方向,并且积极的确保大家都在向同一个方向努力。这个方向从大处来说就是很多公司经常提到的“愿景”,从小处来说就是各个职位各个阶段的“标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愿景还是标准,都不是用某个数字简单量化的。如果只是以数字衡量,那又退回到KPI了。公司应该在任何时刻不遗余力的推动大家方向的明确和统一,设定标准(而不是目标),这样就可以保证公司始终运行在正轨上。
  • 帮助员工扩展能力范围:鼓励员工多思考和本职工作相关,但又并不直接负责的事务,并且积极给出反馈。让员工更乐于逐步的考虑更多的事情。能力的扩展可以让员工更有责任感。

增加透明度:

让每个员工都清楚彼此在做什么,让每个人对公司整体的发展都有一定的把握。有利于提高公司整体的信任度,让每个员工都更踏实,更好沟通。

让员工有目标,并且为员工的目标提供支持:

我觉得一句话很有道理:幸福是什么?就是有目标,并且感觉到自己正在通往目标的路上。

员工除了为公司整体的目标努力,还需要有个人的目标。这样生活才完整充实。这个目标可以是多方面的,比如想要买多大的房子,想游遍多少个城市,想从事哪方面的工作,想找男朋友/女朋友等等。公司应该积极的帮助每个员工实现他们的个人理想,哪怕这个理想和公司的发展并没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当公司为员工个人而努力的时候,员工才会真正对公司有归属感。

还是我之前提到的:公司存在的意义不是为股东服务,也不是服务了多少客户,而是为每一个员工带来好处,带来幸福。只有这样,公司和员工的目标才能统一,才能让公司发展的更好。

公司的使命是什么?

 刚创业的时候,我没有概念什么叫“公司”。在当时的我看来,我是在做一个产品,一个项目,就像曾经做自由职业者自己做项目的时候一样。成立公司的目的仅仅是让产品有一个可以依托的被社会认可的框架,公司只不过是一个为迎合世俗规范而办的必要手续。它一点都不重要,我不会花任何时间去考虑它;重要的是我们正在做的产品,是日常的工作。

在其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都没有仔细考虑过公司的意义。把产品做好,让项目成熟,让自我获得提高,我对这些事有概念。至于“公司”,它是否存在似乎对我没有任何意义。

今年春节前,产品完成了一次大的更新。虽然做的过程很艰苦,结果很粗糙,但我仍然觉得很满足 -- 产品的形态反映和融合了我创业以来学习和领悟的各种碎片知识;把它完整的做出来,让我得以整理并应用所学,更加看清自己的进步和不足,对过往是一个很好的总结。

在此之后,趁着春节休息,暂时把产品更新放下,一个我几乎从未思考过的问题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脑中 -- 公司的使命是什么?我们为什么办这个公司?

正统的想法,公司是雇佣员工,为公司所有者提供利润的机构。但是我记得看《韦尔奇传》和其他一些经营相关的文章时,我看到非常多股东对利益短视的追逐行为,给公司带来长期的损失;看到非常多管理层为了迎合投资人,提高股价,而做出损害公司价值的决定。这让我认为:把公司看作公司所有者(股东)的财产,为了提升公司所有者的财富而一味的追求上市,提高股价,是有很大弊端的。在这种导向之下,上市公司用大量精力去让报表好看,去应对贪婪的华尔街;没上市的公司找一切机会扩大规模,希求用尽量短的时间上市;创业者扎堆冲向所谓”热点“”趋势“,希望用最短的路径成为乘浪而起的下一个。虽然我并不是一个资深的创业者,但类似的故事已经看过听过太多。

那么公司的使命是什么?是创造出好产品,好服务,新技术,提高普罗大众的生活质量,推动社会进步?确实有很多不缺钱,不缺名的大企业真正在做这种事,比如成立一些研究院,实验室,基金会,为那些尚不成熟,在可预期的未来似乎也难以大规模商用的研究投资。但这更像是公司这种组织形式发展到最高形态以后的外延,绝大多数公司都无法真正做到这一点。

只追求股东利益太过狭隘,让公司难以实施长期计划,做业务的同时还要受制于很多完全不懂得经营的投资者。而追求为社会为大众创造价值又太过宏大,公司这种组织形式无法承载和达成这种使命。

我隐约觉得公司的使命应该是在这两者之中的平衡。直到我读了一位日本企业家写的《打造一家好公司:做最了不起的小企业》,他把我心中所想道了出来:公司的使命是为所有公司员工提供价值,最大化所有员工的利益。

这种说法我深以为然。把全体员工的利益放在公司的首位,好处很多。比如:

1. 公司不会盲目的扩张。传统公司扩张的动力,是扩展以后市场翻倍,能为公司所有者带来翻倍的收益,其实普通员工扩展前后的收益差距并不大。如果以全体员工利益为考量,就可以避免经营者单纯为了规模/份额而盲目扩张。

2. 公司不会随意裁员。很多公司就像气球一样,市场好钱多的时候,就大规模扩张,部门分支膨胀;市场差钱少的时候,就裁员收缩。如此往复。在这过程中,高管的损失相对较少,但是对于那些被裁的员工打击却非常大。如果以全体员工利益为考量,不把裁员作为削减成本的常规和速效手段,代之以更好的规划和市场策略,会让员工有更多的安全感。

3. 公司会更注重长期价值。注重全体员工利益的公司,希望让每个员工都可以在有生的几十年里获得稳定的持续的收益。这就迫使公司在做选择的时候,做出更有利于为公司带来持久价值的决定,而不是短期收益高,长期却可能损害公司的决定。

4. 公司的幸福感和满意度会更高。如果经营者把公司把每个员工都当作主人,都当作服务的对象,那么就会更主动的为员工提供更好的环境和更优厚的条件,创造更多学习的机会。员工也会提高对公司的认同感,真正把自己和公司当作命运共同体,为了公司努力工作,而不仅仅是“给老板打工”。

其他还可以举出很多好处。如果公司践行这样的价值观,那它很可能不会像一些公司一样飞速发展,又大起大落;但它一定可以按照自己的节奏,逐渐的成长到它应该有的大小,并且为每一个参与其中的员工都带来成长和财富。

我们的小公司发展到现在,从最开始就我们几个创始人轻装上阵,到现在正式请到几个朋友一起加入。我也逐渐有了思想的转变:我们不仅仅是要做好产品,为客户提高效率,带来价值;更要服务好公司里的每一个人,让每一个共同奋斗的朋友都能体会到公司发展带来的好处,不仅仅是要求每个人完成自己的工作,更要互相帮助,拓展每个人的眼界,提高每个人的能力,让每个人都能在各方面有丰富的回报和成长。只有这样,我才会觉得这个公司是真正有价值的。